对友谊的珍视和传承,跨越大洋。
十年来,我国与共建国家贸易和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不断加强,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水平持续提升。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
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但面向未来。2022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正式宣布,明年中方将考虑举行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国际宾客接踵而至2015年3月,海南博鳌,海阔帆舞。中老铁路开通运营以来,昆明到老挝首都万象10小时可通达,泰国水果进入中国的时间也大大缩减至不到15小时。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是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严峻挑战。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深刻观察和思考世界形势,在国际国内多个重要场合对一带一路建设进行阐述,寻找利益汇合点、政策理念共鸣点、互补合作契合点,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寻求最大公约数,彰显大国智慧与气度。在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接待了来访的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省长拉法纳玛。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召开。面对两个大局相互交织、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如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最新成果: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气象一新、格局一新,中华文化的一池春水生机勃勃,神州大地升腾起郁郁乎文哉的盛大气象。这次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提出并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
金秋十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放眼今日之中国,江山壮丽、人民豪迈、前程远大。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新时代融会贯通、生机勃勃,深厚悠久的中华文明展现出强大的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旺盛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思想源泉:借鉴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等崇法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定分止争。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深入推进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国力的强大转化为文明上的兴盛,中华民族必将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每一种文明都扎根于自己的生存土壤,凝聚着非凡智慧和精神追求。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与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文化传统相得益彰。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正是在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中开拓通向真理的道路,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走出来的,也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灿烂文化积蓄自信底气,中国精神挺起民族脊梁。深沉的文化自觉,揭示契合融通的内在机理2016年1月18日,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今天的中国,已经成为梦想接连实现的中国、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赓续民族精神的中国、紧密联系世界的中国,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展现出现代化的新图景。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坚定的文化自主,巩固自信自立的文化主体性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鲜明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理论创新的内在需求,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共识,体现了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主动和担当。迈步新征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中华民族以更加坚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向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昂扬奋进。
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清醒勇毅的历史自觉、深沉坚定的文化自信,深刻认识文化对于振奋民族精神、维系国家认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等的重要作用,把文化建设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先后两次出席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就文艺工作、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文化传承发展等召开会议并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2023年金砖国家工商论坛闭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一番话直抵人心,启迪未来。
8月22日,南非约翰内斯堡。在福建宁德,习近平同志也在思索文化这个关键命题。习近平总书记用博古通今的论述,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实现社会共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进行了中国化的理论阐释。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国家安全体系,凝结着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的辩证思考五千多年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社会,让中国之治日益彰显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
在北京,为满足群众高涨的观展需求,今年9月刚刚向公众开放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加倍增加预约名额。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指出,苏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上做得很好,这里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而且有高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代表未来的发展方向。
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从脱贫攻坚精神、抗疫精神,到新时代北斗精神、丝路精神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指明了从哪里来的精神密码、标定了往哪里去的精神航向。掌握信息化条件下舆论主导权、广泛凝聚社会共识是巩固壮大主流思想文化的必然要求。
历史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表明,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不断完善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闪耀着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的自省精神。站在思想演进最高处、立足实践奔涌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以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的深刻洞察力、敏锐判断力、理论创造力,深刻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该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样的原则、实现什么样的目标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体现了我们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占据国际道义制高点的战略谋划。
结合是中华民族一贯提倡的思维方法和政治智慧。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安阳,考察殷墟遗址。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扎根中华文明沃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展现出鲜明的文化底色和基调:习近平经济思想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彰显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东滚西爬网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